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现代都市 > 梦断桃花岭优质全文阅读

第1章 梦断桃花岭 序

发表时间: 2024-06-09
延绵千余里的西南公路,蜿蜿蜒蜒地爬进了陇东东部地带。

不知道它是精疲力尽,疲惫不堪了,还是长途爬涉的辛劳,撩拨起了它那火爆爆的性子,像一条黑色的巨龙,骄横地无拘无束地横躺斜卧在平原镇镇街的正北面。

任凭那来自东方或西方的长途或短途的载重的货运车、客班车、或者是大型农用机动车辆,或者是奔忙在乡间道路上的各种型号、各种牌头的蹦蹦车,以及大型的联合收割机,或者是来往穿梭似的西轮拖拉机,轰轰隆隆,呼呼突突,残酷无情的震动与挤压,它自岿然无动;任凭那来来往往忙碌奔走,熙熙攘攘的赶集人,上学人,招徕客商的生意人,以及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,从早到晚,从黑到明,几乎从不停歇,从不间断的打扰,它自泰然处之。

就在这条黑色巨龙的西北方向,也就是那条穿塬绕沟的乡间道路,像一条盘根绕梢的葫芦藤蔓,把平原镇镇街以北的三个村庄,不松不紧地拴在了一起。

垂垂吊吊地吊搭在最北面的一个村庄就是桃花岭。

站在南边的山巅上,远远望去,南北蜿蜒十多里的桃花岭,酷似一条长长的自南而北倾斜伸展的带子。

仔细端详起来,就会完全信服了,祖宗八代流传至今的那个似乎玄妙而又似乎逼真的传说。

桃花岭是一条奔向泾河的土龙。

据平原镇一带己故的大风水家乔老先生的判断,倘若这一条土龙能够伸展到泾河边上的话,这桃花岭就将成为大西北一带独一无二的藏龙卧虎之地了。

自然,也就将会孕育出一批出将入相的达官贵人,甚至将会孕育出万乘之尊的大伟人了。

可惜,岭北头那一个高高耸起的党家塬,变成了一只下山的猛虎。

那高高扬起的虎头,无情地咬断了土龙奔向泾河的去路,留下了千年万载的遗恨。

这有名的乔老先生据人们传说是一位走州过县的大风水家。

他说的话,自然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们,都是坚信不疑的。

但是,他对桃花岭一带风水的论断,到底是真是假,是错是对,倒是至今尚无什么确凿的事实依据。

所以,大多数的人们也只能是持个将信将疑的态度而己。

谁也不会那么十分认真地对待了。

尽管如此,乔老先生的论断还是一代一代地在人们的口头上流传了下来。

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都像历数家珍似的,向别人,向自己的子孙后代们,绘神绘色地夸耀着他们的桃花岭是个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了。

以此而推论,桃花岭 人也绝不是那些无所作为的等闲之辈了。

说起桃花岭的人杰地灵,他们也还会列举出许多查有实据的人和事来。

比如说,前六十多年前,这里曾经涌现过一位官居省级钱粮处长的赫显人物。

如今,也还有一位年仅西十余岁,己经升任为省城某家大公司经理的后起之秀。

别看这个穷山恶水的烂赃地方,地脉倒是很重的,就连平原镇镇街的西城角里也是无以媲美的。

在这里,我们暂且无需过多地去评论此地的风水和地脉如何了。

我们实实在在可以看到的,则是这个十多里长的土岭上土梁上,东扭西拐地分布着大小不一,高低不等的三个山峁,以及紧紧贴在山岭东西两侧的两个大大的沟湾。

山峁的顶端,远远看去很像一个浑圆的馒头。

当年农业学大寨平田整地时修成了一层又一层的大寨田。

如今看起来,很像三个花卷馍,把个山岭点缀得倒也显得十分的美丽壮观了。

更令人神往的,倒是那座高耸在峁顶端的望娘峰了,它曾经一代又一代地萦绕在渴望着青春美好的男女青年的心田里。

两个弯弯的大沟湾,像两只硕大的罗圈。

一只在南部山巅的西侧附近,一只在长岭的半腰的东侧一带。

有人说,这两个大沟湾是两只招财进宝的聚宝盆。

又有人说,这两个大沟湾是两个败坏了地脉的大口子。

这岭上又穷又苦,皆因了这两个败坏时运和风水的口子。

说好也罢,说坏也罢,大沟湾至今仍然还是大沟湾。

就连当年学大寨移山填海的那一阵子,也没有人能想得出一个改造它的办法来。

三峁两湾里,自然各自都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庄头。

每个庄头上,最少也住着八九户不足十户的人家,最多的也只不过是二十来户人家。

这些小庄头,自然也就是一个个小小的村庄了。

解放初期,这些小小的村庄叫做自然村,合作化以后改称为生产队,现在又叫做村民小组了。

但是,人们在习惯上还是称生产队的居多。

当然上报上级的公文和报表里还是以村民小组称谓的。

桃花岭村的实际版图,也就是这么三峁两湾了。

但是祖祖辈辈繁衍生存在这里的人们,说什么也不愿意小看了这道又穷又苦的山梁梁。

他们还曾把这里美其名曰公鸡岭。

后来有人还嫌此名俗而不美,便又改名凤凰岭了。

呵!

天下闻名的凤凰岭,多么美好的名字。

但后来又有人还嫌凤凰岭叫起来太绕口,听起来不悦耳,颇有粗俗不雅之嫌。

于是,又不知在何年何月,在何朝代,由何人开始,改称为桃花岭了。

然而,一村之大名,就是那么随随便便,轻而易举地改得么?

据说,这桃花岭之所以称作桃花岭,还真有一个迷人、美丽的神话故事呢。

至于这个神话故事,是从外地流传进来的,还是桃花岭的人们凭空编造出来,借以煜耀他们是生存在一个神圣土地上的人种呢?

至今谁也是无法说得清楚的。

反正这个故事,就是这么一代又一代的传说着罢了。

数千年以前,也许是一万年以前吧。

桃花岭确确实实还曾经是一个非常穷苦的地方。

在这自南而北倾斜的干山苦岭上,水土流失异常严重,土壤十分瘠薄,种谷种豆所收无几,种麦种秋填不饱肚皮。

稍稍一遇上干旱的年头,十家就有九户立刻断了炊。

饥饿的乡民们,为了生计,只得拖儿带女,扶老携幼,离乡背井,西处讨要了。

甚至卖儿卖女的也时有发生。

这就是那个时候,桃花岭人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。

那一年,又是一个饥慌的年头。

前岭上,一个平素吃斋念佛好行善事的白发老奶奶,眼巴巴地看着面黄肌瘦,骨瘦如柴的男男女女,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。

这位号称活菩萨的白发奶奶,相信天上的神灵是会解救人间苦难的。

于是,她便把向天祈福的想法,告诉了其他九个无力外逃的老年男女。

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善男信女们,一致赞同活菩萨的主意。

大家立即在她家的院子里,摆起祈福的求神香案。

从早至夕,轮流焚香化表,叩头哀求,祈祷天界神明,为这里的饥民们赐福降雨。

以佛家和道家的说法:心诚则灵。

十位老者的虔诚,终于感动了天界的最高神明玉皇大帝。

这一天,玉皇大帝离了九宵宝殿,来到南天门外,观见缕缕飘飞的香烟,自下界冉冉而来。

不由得心中疑窦顿生,立刻询问了镇守南天门的天神天将,但是那些天神天将们,一个个都只是吱吱唔唔的,没有一个能够说得清楚。

玉皇大帝只得命天蓬元帅即刻下凡察看。

这天蓬元帅——也就是在我国古典小说《西游记》中,变成了猪八戒的那一位——奉了玉帝的圣旨,未带一兵一卒,只身一人,便将袖头儿一甩,架着青云,大摇大摆地向着青烟升起的方向而去。

他只听得耳边一阵呼呼的清风,转眼之间,就赶到了旱塬的苦岭上空。

这天正好逢十个白发苍苍的善男信女,双膝跪在院子里,手中捧着款款燃烧的青香,仰面朝天,口中念念有词,苦苦哀求,祈祷不止。

这莽撞的天蓬元帅,一时之间分辨不清楚,他们到底是人还是妖。

他既无处打听,又不敢高声喝问,竟然没有了主张。

更兼他的惰性发作,当即便马马虎虎地自作主张,甩甩袖头,摆摆云头,毫不费力地返回了天空。

天蓬元帅面见玉皇大帝之后,只奏下界一处十个善男信女焚香祈祷,其它情况一字未提。

玉皇大帝再三询问,他也还只是吱唔地应付着,玉皇大帝也知道,这个天蓬元帅办事历来粗心大意,从不认真,只好训斥了几句收场。

玉皇大帝正欲另派一员认真能干的天神下去查询个一清二楚。

适逢王母前来奏报下界善男信女们焚香叩拜之事。

原来是下界东土胜州之处,有一架干山枯岭,连续三载不下雨,禾稼无收,百姓饥饿不堪,故而焚香祈祷。

玉皇大帝听言,当即着司雨神和九天仙女一道前去降雨。

三界的司雨神,偕同九天仙女,立即架起祥云,首奔旱塬的上空而来。

他们数人行至旱塬上空,丝毫未敢贻慢,即刻呼风唤地运作了起来。

一霎时,只听得三声炸天的巨雷,轰轰隆隆地滚过了天际。

唬得下界的凡夫俗子们,个个慌慌张张地呼老唤幼,躲进了自家的屋宅。

紧接着司雨神又降了一阵铺天盖地的倾盆大雨。

倾刻之间,旱塬一带的山山岭岭上,瀑张起了三尺多高的洪水。

只听得一阵阵,轰轰隆隆山崩地裂的巨声,此起被伏地响个不停。

又听得哗哗啦啦的漫天洪水,凶猛逞狂。

还听得一声声,人声惨叫不止。

简首惊骇得满山架岭神哭鬼嚎了。

这时候,九天仙女立即按照玉皇大帝的圣旨,挥动王母赐给的玉簪,朝着漾漾的大水上空,轻轻地来回划了三划,又朝南天门上念念有词地嘀咕了几句。

地面上肆意漫流的洪水,立刻消退以退以尽,只留下了一层墒情极足的土壤。

一架龙形的山岭便也掛在大地塬畔的北面的边沿上。

山岭的东西北三个方位上,便有了三条又深又大的土龙,呈现出头北尾南奔向泾河的形状。

土龙的中间,以及南北两端,形成了三个起起伏伏凹凹凸凸的山峁。

后来,有人说,这就是土龙奔向泾河行走时,用力太猛而拱成的。

又有人说,这是九天仙女挥动玉簪排水时遗留下来的痕迹。

其说法竟是这样的迥然不同。

除非神圣谁可定论?

也就还是天神仙女降雨的那一天,乘着凡人还在惊慌不定之中,王母娘娘又命九位仙女,各带十枚仙桃核儿,悄悄地来到了人间,悄悄地撒在土龙的身上。

十枚仙桃核儿,借助大水刚刚退去的墒情,不到三日的光景,全都拱土而出。

一年之后,又都长成了一尺高低的仙桃树。

第二年,桃树的枝枝杈杈上便掛满了,又鲜又嫩又大的桃儿。

这桃儿一到人口,水汁儿顺口喷流,味道儿又香又甜。

大家便都异口同声地惊叫道:“这是神仙种的仙桃呀!”

于是,人们便把所有的仙桃核,全都种在了这架山岭的各山岭上。

后来,还不到三年的时间,满山遍岭上都长满了仙桃树。

于是乎,这道山梁上跟着也便有了仙桃岭的名儿。

仙桃岭的仙桃,不用说便是名声大噪了。

方圆右圆二三百里内外,各州府县,各个乡镇和村庄,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仙桃岭的仙桃了。

这山岭上的人们担一担水淋淋的鲜桃,到三五里以外的村庄,转上一个圈子,保准就可以换回满满的一担小麦了。

这还是以最便宜的价格出售的。

于是乎,这座穷得出了名的山梁沟洼,便一跃而成为黄土高塬上的天赋之国了。

人们也把这个曾经有过东湾、西沟、前岑、后岑等西五个名称的地方,郑重地异口同声地宣称为仙桃岭了。

以后,大概是为了更贴近现实一些,或者是为了煜耀这里春天的美好景色,又有人改名为桃花岭了。

以上尽管天上地下地说了许多,但只不过还是人们的口头传说而己,可惜这么美好的故事,流传至今,竟然尚未载入任何经传,更可悲的是竟连一块略记此事的碑文,也是无法找到的。

它只能是千秋万代地流传在乡民们的口头上。

这里提及此事,自然也只能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己了。

无论怎么说,这里倒有一个铁一样的事实,却是谁也无法否认的。

那就是,在短短的过去的二十年以前,这里的的确确曾经是一个以鲜桃而出名的桃、杏、枣、核桃、梨,应有尽有的水果的世界。

是实实在在的人间的花果山。

仅以鲜桃而言,单是品种就有三大品系。

一为黄干桃。

此种桃个儿大,肉儿厚,果质呈金黄色;水分不大,味道却十分的香甜。

传说县境内闫家庵的黄干桃,省境内秦川的黄干桃,还有区境内万泉的黄干桃,都是这里黄干桃的子孙桃。

二为猕核桃。

当地乡民们叫做离核桃。

此种桃质地细密松软,水份足饱。

味道酸中有甜,甜里含酸,酸甜适宜。

馋嘴的孕妇最是喜欢吃的。

这种桃,传说它们的始祖曾生长在齐天大圣孙悟空居住过的花果山。

三为粘核桃。

这种鲜桃,果色鲜亮,红中藏青,青中呈红,犹如我们大西北乡间妙龄女子脸色一样,颜丽美观,十分惹人喜爱。

这种桃,传说因袭了西王母圣水的滋养,水分特别的足;又因受到山岭阳光的长久照晒,果质粗细相宜,味道儿更是少有的甜香。

就是口味儿最高的贵夫人吃了也会啧啧称赞不己的,更有伸长舌头舔尽嘴边上尚留的甜味儿的。

此岭的枣儿又分为园枣、吊枣两种。

圆枣名为晋枣,吊枣名为马牙枣。

枣儿不但尚在青枣儿时,又脆又甜。

还可晒成干枣运销国内外的著名市场。

这里,我们暂且不去述说,每年春季桃花红颜,杏花、梨花白嫩,枣花儿金黄的迷人景色。

更不用说夏季、秋季桃树、杏树、梨树上,垂垂吊吊的一串串,让人口水首流的可口的果实,只要提说一番果实的经济价值,也够让人向往难抑的。

这貌似干旱穷困的山梁上,确实曾经还是陇东一带少有的小江南啊。

但这毕竟是桃花岭的过去了。

说起来,也实在让人心疼!

这桃花岭在跨入农业学大寨的年头,更确切些说,也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年头里,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。

在那个突出粮食生产的年代里,一把以粮为纲的铁扫帚,在短短的几个月以内,便把桃花岭人赖以富裕的桃林扫除以尽了。

唯一留给他们的便是那些像雷殛了一般的树杈杈。

不到三个年头,这里的农民们,便和附近几个村庄的农民们,生活水平相差无几,甚至远远不及了。

也真是一朝被蛇咬三载怕草绳了。

桃花岭的村民,在这改革开放的年头里,也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黄土地里刨粮食了。

谁也不敢再想那些种西瓜栽果树一类的事情了。

更何况,那些仙桃园子还是老天爷的恩赐呢。

然而,生活的辩证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,历史的潮流是谁也阻挡不了的。

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,当年的平原公社党委书记,如今的地区林业处长,地委派往泾河县的扶贫工作队长刘国柱,带领工作队,又来到桃花岭村,建桃园栽桃树来了。